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香港股票杠杆,真可谓是群英荟萃,人才辈出。而若论百花齐放的时代,春秋战国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篇章。那个时期,各种思想激荡,改革风起云涌,法家思想的开端正是在此时孕育而生。其中,法家的奠基人李悝,便是这段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。
谈起李悝,或许大家并不如商鞅那样耳熟能详,但实际上,商鞅的成功和名声,正是建立在李悝开创的基础之上。可以说,商鞅能享有后世的盛名,离不开李悝为他铺设的思想道路。那么,李悝究竟是谁?他的故事又是怎样的?
李悝此人颇具神秘色彩。史料中最早关于他的记载,是他担任上郡守时的事迹。据说,李悝致力于打造一支全民皆兵的军队,要求他管辖下的一亩三分地上的军民人人都能披甲持弓,熟练射术。他甚至以比拼射术的成绩作为断案的依据,因此他所治理的地区,百姓无时无刻不在苦练射箭。后来当他们与秦军交战时,凭借这份射术上的精湛技艺,大破秦军,令对手溃不成军。
展开剩余87%公元前425年,李悝因练兵有方且屡建奇功,再加上他曾是曾申门徒,对魏国的强国变法有独到见解,触中魏文侯的核心利益。魏文侯因而重用李悝,任命他为相,主持编撰《法经》,推动变法。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法家思想的正式诞生,且其影响深远,波及后世不可估量。
当时的魏国国力并不突出,在诸侯林立的局势下,李悝为了使魏国崛起,首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变法。他的第一步是编纂《法经》,立“盗、贼、囚、捕、杂、具”六法。这不仅是对前人法律经验的总结,更开创了一套独特的法典体系。李悝提倡重法轻礼,注重界定权利和义务,稳定社会秩序,激励功劳,惩戒暴力,从而大力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农奴制的转型,功绩显著。
此外,李悝在位期间还为魏国引荐了一位千古名将——吴起。吴起原本在鲁国,但因娶了敌国齐国女子,遭到鲁国贵族的不信任。为了表明忠诚,他曾杀妻以争取兵权,进而对抗齐国,但最终战败。随后遭遇陷害,被迫逃离鲁国。李悝见机将吴起推荐给魏文侯,两人一文一武,联手推动魏国变法。吴起率领当时无敌的魏武卒,先后攻下秦国五座城池,战功赫赫,极少败绩。后来他更被任命为西河守,数年间守卫边关,有效抵御秦韩两国的入侵。
李悝的变法不仅推动魏国国力迅速提升,也为其在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那么,他的变法是如何展开的?又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呢?
公元前425年,李悝刚任魏文侯相时,便直面魏国世袭贵族的腐败无能,提出要选贤任能,赏罚分明,废止世袭贵族特权。他提出“食有劳而禄有功,使有能而赏必行,罚必当”的警句,痛斥那些依赖祖辈功劳享福的“淫民”,力求将世袭贵族手中无功而受禄的财富,转而广纳天下贤士。
由此,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公开挑战世袭贵族和腐败政治体系的改革者。学者们曾质疑,为何李悝敢于触动旧贵族根本利益,却仍能顺利推行变法?其主要原因有三:一是魏国刚立国不久,四面受敌,国力薄弱,魏文侯渴望强国强军以自保;二是魏文侯从其祖父魏宣子手中继承王位,深知旧贵族势力对统治威胁,坚定支持李悝变法;三是李悝的变法理念超前,许多旧贵族不明变法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多大冲击。
因此,魏文侯大力配合李悝,以刚柔并济的策略剔除那些不作为的旧贵族,收回权力,并吸纳如吴起等能人志士,革新官吏制度,为魏国日后的强盛奠定坚实基础。
李悝推行变法,首先通过编纂《法经》细化法律。他认为“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”,故法律从打击盗贼问题入手,逐步形成完整体系。法经针对扰乱社会秩序的地主阶级和以下犯上的行为,制定明确刑罚,同时对官员职能、晋升规范做出规定。《杂法》中还针对赌博、淫乱、行贿等破坏社会风气的行为,设立法律条款。遗憾的是,《法经》原本应是我国传世珍宝,现已失传,只能通过相关古籍略窥其影。
为激励农民生产、推动经济发展,李悝废止了从西周沿用至春秋战国的井田制,实行“尽地力”“平籴法”。他在朝堂强调重视农业,以魏文侯相的身份撰写《尽地力之教》,用直观数据告诉君主农民勤劳的重要性:“地方百里,提封九万顷,除山泽居邑三分之一,为田六百万亩,若勤耕,则亩产增三斗,若懈怠,则损失亦同。”他还主张国家调控粮价,丰年以平价收购余粮入库,灾年开仓赈灾,防止商人囤积居奇,使民众免受加重灾难的折磨。灾年丰年分三等调控,旨在实现“虽遇饥馑水旱,籴不贵而民不散”的目标,大大激发农民积极性,提高土地利用率。
尽管变法本质是为了强化封建统治,李悝的举措却超越时代,体现出深远的远见卓识。魏国凭借这场涵盖政治、农业、经济的全面变革,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诸侯,霸业延续五十年之久。
李悝变法的成功,也启发了商鞅、韩非子、吴起等后继者纷纷效仿。那么,这些法家巨擘究竟受到李悝怎样的影响?李悝开创的法家思想又是如何深刻改变历史进程的?
李悝生于公元前445年,卒于公元前395年,而商鞅约在公元前390年出生,意味着李悝去世多年后商鞅才出生。为何却说李悝“教”出了商鞅?据传,年轻的商鞅痴迷刑法学,深受李悝与吴起影响,赴秦时甚至随身携带一本李悝著的《法经》。众所周知,商鞅变法以《垦草令》为起点,废井田、制辕田、统一度量衡,限制儒家文化、确立法令。表面看似与李悝变法有差异,但商鞅变法始于公元前356年,比李悝早了整整69年。
这69年间,诸侯纷纷进行变法,其中就包括吴起变法。然而秦国因旧贵族根深蒂固,迟迟难以推行强有力变法,商鞅变法正是李悝变法的激进延续。李悝变法因得到魏文侯支持,且其理念超前,旧贵族多无力抵抗,变法较为温和;而商鞅面对已警觉的旧贵族,采取了更加激烈手段,诸多政策均基于《法经》延伸。
韩非子则是战国法家思想的大成者,他融合了“法”“术”“势”三要素。其中“法”承继自商鞅,亦源自李悝;“术”与“势”则分别代表申不害与慎到的理论,两人均为战国法家代表,深受李悝影响。韩非子学说自然而然绕不开这位法家开山鼻祖。
为何说李悝虽记载不多,却能成为传说?中华民族经历两千余年封建王朝,虽有如大唐盛世般文明昌盛,但这些王朝的根基,均建立于法家“法”的理念。想实现国家繁荣安定,必得依法治理,依法行事。法家强调重法轻礼,不论亲疏贵贱,一切皆断于法,通过法治使民众服从统治,限制官吏权力,防止社会动荡,维护封建统治。这成为历代王朝最有力的治理工具之一。
即使时至今日,法律理念中仍渗透着法家思想,如定分止争、兴功惧暴的精神依然不过时。历史为鉴,李悝以一己之力推动战国社会进步,为后世数千年奠定了“法”这一社会规矩的基础,既约束众生,也保护民众免受旧社会奴役,强国强军同时为百姓开辟了新路。
虽然世人多向往儒家所倡的“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”,理想中的太平盛世“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不作,外户不闭”,但当社会动荡,面对妄想“以文乱法,以武犯禁”的人,唯有完善法律,用法律制裁,方为治本之策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香港联华证券_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_国内可查十大配资平台 RSS地图 HTML地图